近死者(1 / 1)

加入书签

独自实践了这么久的包抄式跟踪,银霁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意外收获。她产生了一种罪恶的、无法言明的舒畅。这种感觉,既像在大漠中久寻绿洲不得,突然一脚踏空,掉进了一个资源完备的现代化地下都市;又像与一道解不出的难题鏖战十年,思路一转,竟研究出了划时代的新理论,站到了领奖台上。只不过,地下都市税收很高,领奖台上要重点感谢恶意延毕的导师。连银霁自己都没发现,她潜意识里也很好奇某些问题的答案。与此同时,她还联想到一个相关性不怎么高的现象——犯罪心理上有个说法,有些杀人犯行凶后侥幸逃脱,会在案发几日内重返罪案现场。为什么呢?为了欣赏、品味、反刍自己的“作品”,即正在成型的“完美犯罪”。唔,这样的心态银霁可以理解,大概就像一个小说作者发布关键的新章节后,总觉得自己干了一票大的,每分钟都要对着网页狂按f5,看看有没有新评论;每小时都要点开文本框修改一两句话,让叙事更流畅……如果持续不断地收到好评,小说作者会在鼓励声中坚持写下去,并把作品润色得无限趋近完美;同理,如果杀人案始终无法侦破,过了追诉期,真被调查者公开盖上“完美犯罪”的戳,怎么不算对行凶者一种莫大的鼓励呢?据她所知,重大悬案的嫌疑人在暗地里都有粉丝群,有些甚至发展成了地下宗教,粉丝们很敬佩杀人犯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让线索消失的本事,要是心血来潮,甚至会模仿犯罪。有这样的价值观作为基底,为了满足众人的殷切期盼、为了创造更完美的“下一作”,法律的威慑力再强,也难保凶手不会再次出山、继续犯罪。这都是理想状况。事实上,文章是改不完的,犯罪是一定会留下蛛丝马迹的,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偶像级的高智商杀手,也不存在无法侦破的“完美犯罪”。说“完美”也太高看那些逃兵了,一方面,重大悬案的受害人几乎都是无辜的下位者,另一方面——“啊嚏!”一个喷嚏把她打回了现实。还是说

Loading...

内容未加载完成,请尝试【刷新网页】or【设置-关闭小说模式】or【设置-关闭广告屏蔽】~

推荐使用【UC浏览器】or【火狐浏览器】or【百度极速版】打开并收藏网址!

↑返回顶部↑ 章节报错(免登录)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