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“仁义”--中国人的主要道德观(2 / 2)

加入书签

写作在于我,一来是为了怡情消谴。我没有别的爱好,麻将二十年前打过几次,后来便不摸了。电脑游戏玩过,但老是过不了关,打不过boss,也没信心玩了。如果硬要说爱好,有时偶尔在网上下几局围棋,但水平也是不高。所以写作也算是一种可以表达思想的消谴吧;二来是圆自已一个武侠梦。通过武侠来表达自已对于人生和世界的一些管蠡陋见,从这个意义上说,武侠只是起了一个媒的作用。

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,仁和义无疑是占有最主要的地位的。传统武侠小说的发轫和繁荣,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草根阶层对仁义的理解和追求。

纵观历史,仁义的起源可谓久矣。从《孙子》中的“智信仁勇严”到孔子的“仁者爱人”,从管子的“四维不张,国乃灭亡”(“义”是四维中的一维)到孟子的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无不说明了这一点。一般来说,统冶者“居庙堂之高”,强调的是“仁”,而民间“处江湖之远”更在乎的是“义”;在统治者内部,文臣强调的是“仁”,武将强调的是“义”。

其实,在古代,虽然也将“仁义”作为美德,但其在道德中的地位并不显要,《孙子》中说的为将者要“智信仁勇严”,智,也就是谋略是放在第一位的,义甚至没有提到。宋代以后,“仁”成为君相文人的最高理想和最高荣誉,同样,“义”也成为武人的最高理想和最高荣誉。无论是谁,凡是被认为能做到“仁”和“义”的,后人便将他们推到道德的至高点;反之,做不到或者说是不仁不义的,便会遗臭万年,永世不得翻身。大到改朝换代、抵御外侮,小到江湖仇杀、个人恩怨,为了做到“仁义”而勇于任事和担当甚而牺牲生命的,被称为“成仁”和“就义”。上对下要仁政,下对上要忠义。其实,这是中国人的聪明之处。中国人对于个人品德的要求其实是并不高的,一个人只要在大是大非有关的问题上做对了,他的个人品德(

Loading...

内容未加载完成,请尝试【刷新网页】or【设置-关闭小说模式】or【设置-关闭广告屏蔽】~

推荐使用【UC浏览器】or【火狐浏览器】or【百度极速版】打开并收藏网址!

↑返回顶部↑ 章节报错(免登录)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