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4章(1 / 2)
其次,由于与内陆联系较少,因此当地民众还没有种田为生的概念,大片良田就此荒芜着。
苏轼看到当地百姓吃不饱饭也没人种田为生,觉得应该改变他们的观念,于是写了多首劝农诗,还以身作则教导百姓怎样种植。
百姓们大多是淳朴而又良善的,在苏轼的大力帮助下他们都逐渐过上了好生活,自然对苏轼很是爱戴。
热情的儋州百姓们到了年节,又自发给苏轼送美味土特产了,一个个篮筐堆在苏轼住地门口,苏轼哭笑不得。
打开篮筐一瞧,这椭圆深绿、深白色外壳,表壳还凹凸不平的,苏轼来到儋州便一直能见到。
可这不是当地人用来修筑房子的原材料吗,这也能吃?】
作者有话要说:
苏轼发出了一条弹幕:这是啥,能吃吗?
众人:你猜,猜对了就告诉你~
——
[1]《西新桥》宋,苏轼“父老喜云集,箪壶无空携。三日饮不散,杀尽西村鸡。”
[2]苏轼《记惠州土芋》记载:谓芋…丙子除夜前两日,夜饥甚,远游煨两枚见啖,美甚,乃为书此帖。
[3]《过子忽出新意…》诗中写道:“香似龙涎仍酽白,味如牛乳更全清。”
蒜泥生蚝
【一位热情的儋州当地百姓看着苏轼手足无措的样子,跑来告诉苏轼,这是儋州海边的特产牡蛎,也被称为生蚝,可水煮食用。
划重点,可以水煮食用,这不就回到苏轼的老本行了吗?
水煮什么的,苏轼他熟啊!苏轼跟着当地百姓回家,看了一回生蚝的煮制方法后,回去开始了激情创作。
水煮是最简单的做法,用刀将生蚝分割开,放入水中煮,再加入料酒去腥。
在几次实践中,苏轼发现生蚝中
Loading...
内容未加载完成,请尝试【刷新网页】or【设置-关闭小说模式】or【设置-关闭广告屏蔽】~
推荐使用【UC浏览器】or【火狐浏览器】or【百度极速版】打开并收藏网址!
↑返回顶部↑ 章节报错(免登录)